- 2021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遼寧日報
近日,遼寧省委、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大力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建設中醫藥強省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醫藥醫療、人才和科研高地,全省中醫藥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力爭進入全國前列,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基本實現建設中醫藥強省的目標。圍繞健全服務體系、完善服務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五個方面,提出22項重點任務。
為健全服務體系,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意見》明確,打造中醫醫療高地。支持高水平醫院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和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建設15至20個省級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完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到2022年,每市建成1所公立中醫醫院,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到2025年,90%的市級中醫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醫院標準,90%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公立綜合醫院、婦嬰醫院、傳染病醫院全部設置中醫科。夯實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開展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建設1個省級推廣基地和20個基層樣板基地。加快行業治理能力和數字中醫建設。
在完善服務模式,發揮中醫藥獨特作用方面,《意見》要求,推進中醫醫療服務提質升級。打造中醫優勢專科群,市級中醫醫院建設2個以上省級重點專科,縣級中醫醫院建設2個以上省級特色專科。強化中醫藥康復和治未病優勢。發揮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將中醫藥納入新冠肺炎等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完善中西醫協作應急救治機制。組建國家、省中醫疫病防治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市縣兩級衛生應急隊伍中配備中醫藥人員。創新中西醫結合模式。推廣 “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支持醫院間、科室間的強強聯合、優勢聯合。打造高水平中西醫結合團隊,加大中西醫協同攻關和臨床科研力度。
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夯實人才支撐方面,《意見》明確,打造人才高地。對標國家“岐黃工程”領軍人才、優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分別儲備10名、100名和1000名人才隊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壯大基層中醫藥隊伍。培養中醫藥管理和產業人才。健全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
在傳承精華精髓,推進開放創新方面,《意見》強調,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高地。激發中醫藥科技創新活力。豐富中醫藥學術和文化傳承形式。開展中醫藥溯源行動,加強 “遼派中醫”體系及相關流派學術研究,加快中蒙醫藥典籍搶救性研究整理,鼓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中醫藥對外貿易和文化傳播渠道。創新中醫藥服務貿易業態、體制和功能,高質量建設2個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1個中醫藥海外中心和3個國際合作基地。
為做強中醫藥產業,《意見》明確,構建中藥材生產鏈條。培育10至15個藥用植物重點保護圃、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15個“遼藥六寶”等道地藥材生產基地。提升中藥產品質量。修訂遼寧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支持中藥材精細化加工,促進中藥飲片優質優價。支持中藥產品研制。做大做強中藥產業。鼓勵以優質中藥品種與資本、大型藥企合作,培育、引進一批中藥重點企業并逐步做大做強,力爭到2025年實現超10億元企業1個、超5億元企業3個、超億元企業15個。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培育一批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健康旅游試點單位以及3至5個中醫藥健康旅游先導區。
《意見》還在加強組織實施、完善價格和醫保政策、完善投入保障機制、爭創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加強宣傳工作方面作出安排部署。
中共遼寧省委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建設中醫藥強省的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全面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結合遼寧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增進人民健康為目標,以發揚光大傳統中醫藥為主題,以提高醫教研產水平為核心,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著力補短板、抓人才、強產業、活機制、建高地,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突出遼寧特色優勢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全力把遼寧打造成為中醫藥強省。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醫藥醫療、人才和科研高地,全省中醫藥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力爭進入全國前列,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基本實現建設中醫藥強省的目標。服務體系更加健全,醫療水平顯著提升,建設一批省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和優勢專科群,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人才隊伍更加壯大,領軍人才和優秀人才隊伍數量居全國前列,骨干人才達千人以上;科技實力明顯提升,形成產學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 “遼派中醫”溯源、基礎理論研究及重大疾病攻關取得顯著進展;實現三產協同發展,規模更加壯大,貢獻度顯著提升;對外交流合作更加廣泛;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和監督體系等更加健全。
二、重點任務
(一)健全服務體系,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1.打造中醫醫療高地。支持高水平醫院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和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建設15至20個省級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加強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建設。依托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建設國內領先的中醫康復中心。
2.完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縣級以上政府要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設置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院,下同)。到2022年,每市建成1所公立中醫醫院,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力爭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到2025年,90%的市級中醫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醫院標準,90%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公立綜合醫院、婦嬰醫院、傳染病醫院全部設置中醫科。支持符合條件的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合理開展非基本醫療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規范舉辦中醫醫療機構,鼓勵連鎖經營。
3.夯實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強化對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指導幫扶,充分發揮醫聯體作用,支持有條件的縣級中醫醫院牽頭組建醫共體。開展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建設1個省級推廣基地和20個基層樣板基地。研究推廣中醫藥防治慢性病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建設10個基層優質中醫藥服務區和200個國醫堂。
4.加快行業治理能力和數字中醫建設。健全現代中醫醫院管理制度。強化中醫質控中心建設和管理。加強行業學會建設和監管。開展“互聯網+中醫藥”服務,加強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鼓勵發展互聯網中醫醫院。建設省中醫藥數據中心,實現與國家中醫藥數據中心互聯互通。依法打擊假借中醫藥名義的非法行醫、制售假藥等違法違規行為。提升中醫藥綜合監管信息化水平。
(二)完善服務模式,發揮中醫藥獨特作用
5.推進中醫醫療服務提質升級。在骨傷、肛腸、兒科、皮膚科、婦科、針灸、推拿和心腦血管病、脾胃病、腎病等領域打造中醫優勢專科群,市級中醫醫院建設2個以上省級重點專科,縣級中醫醫院建設2個以上省級特色專科。篩選推廣中醫優勢病種診療、適宜技術、治未病干預等方案。
6.強化中醫藥康復和治未病優勢。實施中醫藥康復能力提升工程。建設1所省級中西醫結合康復醫院。針對慢性病和傷殘等開展中醫康復方案研究和器具研發。推動中醫康復技術進社區、進家庭、進機構。廣泛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傳統武術等養生保健方法。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全部設置治未病科、康復科。建設3至5個省級治未病、康復中心和一批治未病、康復培訓基地。
7.發揮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將中醫藥納入新冠肺炎等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完善中西醫協作應急救治機制。加強中醫醫院發熱門診、急診科等相關科室建設。建設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和疫病防治基地。組建國家、省中醫疫病防治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市縣兩級衛生應急隊伍中配備中醫藥人員。
8.創新中西醫結合模式。推廣 “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支持醫院間、科室間的強強聯合、優勢聯合。打造高水平中西醫結合團隊,加大中西醫協同攻關和臨床科研力度。鼓勵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在綜合醫院非中醫臨床科室按照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工作。臨床類別醫師經“西學中”培訓考核合格后,可提供相關中醫藥服務,參加中西醫結合職稱評聘。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夯實人才支撐
9.打造人才高地。開展杏林人才培養行動,通過優秀中醫人才研修、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骨干人才培養和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相銜接,在遼寧醫學名家項目中培養省中醫大師、名中醫、青年名中醫。對標國家“岐黃工程”領軍人才、優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分別儲備10名、100名和1000名人才隊伍。組建3至5個高層次創新團隊。
10.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省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遼寧中醫藥大學,建設高水平行業特色型院校和一流學科。發揮教育大省優勢,推進中國醫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錦州醫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等院校開展醫教協同和科研創新,培養中西醫結合和中藥人才。支持醫藥院校與其他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藥人才。開展以強化中醫思維培養和早跟師、早臨床等為特點的中醫藥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強化基礎類、經典類、中藥類和疫病防治類等學科建設。改革完善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在中醫藥繼續教育中增加經典必修課,在繼續醫學教育中增加中醫藥內容。
11.壯大基層中醫藥隊伍。積極開展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中醫專業醫學生。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招收向中醫醫師傾斜。實施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加強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允許采用靈活的薪資政策鼓勵退休中醫醫師到基層服務。完善中醫(專長)醫師考核注冊管理。
12.培養中醫藥管理和產業人才。支持舉辦中醫藥行業人才高級研修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鼓勵相關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展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對中醫藥管理部門負責人和中醫醫院管理人員培訓實現全覆蓋。
13.健全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按國家要求完善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薪酬制度。改革中醫藥職稱評聘制度,注重對經典理論的掌握運用、業務能力和工作實績等方面考核。放寬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醫師職稱晉升條件。加大“興遼英才”“醫學名家”等項目對中醫藥人才的支持力度。強化醫德醫風教育,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和偉大抗疫精神。
(四)傳承精華精髓,推進開放創新
14.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高地。持續推進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和重點病種研究。依托醫療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臺,爭創國家中醫藥領域技術創新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建設2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依托現有資源,支持建設中醫藥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中醫循證醫學中心、道地藥材研究中心和蒙滿醫藥研究中心。
15.激發中醫藥科技創新活力。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求的部門協同聯動科研規劃和管理機制,探索實行單獨評審或劃定比例。加大省科技專項資金對中醫藥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鼓勵主導或參與制定中醫藥相關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加大地方標準研制力度。搭建中醫藥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引導中醫藥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與高校、科研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建立聯合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力爭建設45個產學研聯盟和20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攻克10項關鍵核心技術。
16.豐富中醫藥學術和文化傳承形式。開展中醫藥溯源行動,加強 “遼派中醫”體系及相關流派學術研究,加快中蒙醫藥典籍搶救性研究整理,鼓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篩選民間驗方、秘方和技法。加強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建設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依托遼寧中醫藥大學建設遼寧省中醫藥博物館,培育一批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教育基地。支持有條件的中小學開設中醫藥文化校本課程,建設中醫藥文化角。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播平臺及優質產品。
17.拓展中醫藥對外貿易和文化傳播渠道。推動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和 RCEP 建設,發揮區位優勢,深耕日韓,輻射俄羅斯和東南亞等地區。創新中醫藥服務貿易業態、體制和功能,高質量建設2個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1個中醫藥海外中心和3個國際合作基地,通過跨境醫療、教育服務、培育品牌、國際營銷推廣、貿易促進等方式擴大中醫藥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加強蒙醫藥國際合作。允許公立中醫醫院在政策范圍內設立國際醫療部。
(五)三產協同發展,做強中醫藥產業
18.構建中藥材生產鏈條。建立完善中藥材質量監測體系、道地藥材質量標準體系和中藥種質資源保護體系,開展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種養。培育10至15個藥用植物重點保護圃、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15個“遼藥六寶”等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將中藥材種植與撫順清原縣、本溪桓仁縣等水源地保護相結合,強化道地藥材產區環境和資源保護。
19.提升中藥產品質量。深入開展中藥炮制理論和技術研究,修訂遼寧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支持中藥材精細化加工,促進中藥飲片優質優價。提高中藥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加大對氣滯胃痛顆粒、尪痹片等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和上市后再評價的支持力度。強化中藥飲片抽檢、監管和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監測。督促中藥生產企業建立追溯體系,嚴厲打擊涉中藥違法違規行為。
20.支持中藥產品研制。支持基于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醫療機構中藥制劑、蒙醫藥的中藥民族藥新藥研發,依法開展中藥配方顆粒生產。規范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管理,鼓勵申報新品種,優化調劑使用程序。鼓勵研發藥食同源食品。打造遼藥品牌。
21.做大做強中藥產業。將中藥產業納入遼寧振興發展戰略。監督中藥生產企業嚴格執行《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促進土地、財稅、資金和市場等資源要素向中藥產業匯集。鼓勵以優質中藥品種與資本、大型藥企合作,培育、引進一批中藥重點企業并逐步做大做強,力爭到2025年實現超10億元企業1個、超5億元企業3個、超億元企業15個。
22.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完善中藥現代流通體系,搭建“人參節”等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努力打造東北中藥材交易集散地。支持撫順清原縣、本溪桓仁縣等地建設中醫藥健康產業先導區。支持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等。推進中醫藥與裝備制造、信息工程等融合發展。鼓勵中醫藥與養老、文化、養生旅游融合發展,培育一批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健康旅游試點單位以及3至5個中醫藥健康旅游先導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將省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調整為省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中醫藥工作重要問題。根據中醫藥法規定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縣(市、區)都要明確承擔中醫藥管理職能的機構,合理配置人員力量。將中醫藥工作納入工作實績考核范圍,加大督導檢查力度,推動工作有效落實。
(二)完善價格和醫保政策
完善以臨床價值和技術勞務價值為主要依據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體系。醫療機構炮制使用的中藥飲片、中藥制劑實施自主定價,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制定醫療保障措施支持促進中醫藥發展。將適宜的治療性中醫醫療服務項目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分批遴選中醫優勢病種,鼓勵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探索門診按人頭付費,鼓勵引導基層醫療機構和醫院門診提供更多適宜的中醫藥技術服務。及時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中醫治未病等保險產品。
(三)完善投入保障機制
建立與遼寧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全省各級政府要全面落實公立中醫醫院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政府投入政策。鼓勵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渠道,推進符合條件的公立中醫醫院建設項目。鼓勵以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方式,支持中醫藥發展。引導商業保險機構投資中醫藥服務產業。鼓勵街道社區在城市更新中為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中醫診所無償提供診療場所。
(四)爭創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
圍繞以較低費用取得較大健康收益目標,在政策機制協調、服務模式創新、健康產業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支持建設省級中醫藥綜合改革先導區,鼓勵在體制機制、保障政策、體系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改革創新,在服務模式、產業發展、質量監管方面先行先試。
(五)加強宣傳工作
圍繞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及中醫藥防病治病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宣傳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成效和新亮點,營造珍視、熱愛、發展中醫藥的社會氛圍。